[科普中国]地震后,地上生白毛,这“白毛”究竟是啥?
日期:2017-12-25 来源:紫莲森林度假村

600多年前,元朝诗坛领袖杨维桢的地震谣记录了1303年(元成宗大德七年)的全国性的地震群,他写道:“如何一震白毛茁,泰山动摇海水泄。便恐昆仑八柱折,赤子啾啾忧地裂”,这是地震白毛异常现象第一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。

图片来源网络

  实际上,早在汉朝时期,我国就有地震后地生白毛的记载。李善邦教授所著 《中国地震》中有详细总结,这本书中共收录了53次历史地震中有地生白毛的记载。

  例如,535年12月“都下(南京)地震生白毛,长二尺”;788年3月“京师(长安)地震生毛,或黄或白,有长尺余者”; 1505年10月9日“夜半海盐地震栋鸣,先是有黑气从东来,地出白毛,长有一二尺如马尾者”;较近的记载是1691年4月,"福州地震,泥土生毛"。

  震后地生白毛的记录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至钱塘江流域,四川、甘肃、陕西、湖北也有记录到地生白毛的现象,而北方的记录相对较少。 其中以1668年郯城8级大地震的记载最多,皖、苏、鲁、浙和上海等广大区域39个府县都在震后有此现象的记录,时人有诗云“鼓妖中夜西北起,须臾恶砜扬尘沙,迩来白毛生一地”。

  国外也有过相关报道, Macgowan.D.J记载我国1878年6月无锡地震时写道:“6月12日下午发生一个地震,持续几分钟,晃得很厉害,使人难以站立或坐稳,没造成伤害。两天之后的夜里这里又发生了一个强震,在城墙的内部和外部都长出了银须那样的白发,有3至4英寸长,小孩们拔出来,很快收集了一把”。

  1848年9月14日新加坡《自由论坛报》报道:“1847年 5月13日在泰国东部的坎底邦发生了一个强烈的地震,当地震时地面上忽然长出像人头发那样的毛,在集市、道路和野地里及最硬的地方到处都是。这种毛发相当长,牢固地竖立在地面上。用火点着后,像人的头发那样卷起来并发出臭味,使人们相信和人的头发没有区别。这些毛发是在地震时一瞬间就出现了” 。

  探秘“白毛”

  前人对史料的分析显示,地生白毛的时间通常在地震后的次日或数日后出现,一般都是弱小的有感地震或大地震的有感区。从这大量的记载来看,震后白毛异常的现象不是空穴来风,并非无因。那么这种白毛究竟是什么呢?又和地震有怎样的关系呢?目前学术界并无定论。

  下面就以地质学“将今论古”的思维方式,在此提出几种震后白毛可能的物质组成和成因:

  1、真菌

  真菌是前人主要的推断方向,我们知道,在种植一些特定作物或施用肥料后,农田和花圃的土地中常常可以观察到白色的菌丝,另外在潮湿温暖的地方,很多物品和食品上也会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、絮状或蛛网状的霉菌菌落,我国安徽著名的美食虎皮毛豆腐,就是先使豆腐发霉长出白色菌丝再进行煎炸。如果震后白毛是某种或者某几种真菌,其可能的产生原因应和地震后温度和湿度的快速改变有关,另外,震后放气导致当地空气组分的改变也是真菌突然生长的可能原因。

  根据记载,有些白毛可以收集和点燃,并且产生臭味,这是有机物的基本特征,这和真菌说的推定是符合的,真菌和毛的质感也比较相似。

苗期菌核病菌丝

农田中的霉菌菌丝

  2、根须

  1976年,江苏海安县发生了一起十分轰动的地生白毛事件。据江苏省地方志网站中《二、异常识别》一文,海安县曾经发现的“白毛”,被解释为“白毛在几户农民的屋里,屋基是在原先的稻田上,比较潮湿,房屋周围种了许多蔬菜和向日葵。这些植物的部分根系伸到屋子里,由于屋内土壤中水份多,空气潮湿,有的根向地面上生长,像白色的毛,长的达一二尺”。

  另据祝允明《志怪录》载:“成化乙未春四月吴城地大震,旦视之遍地皆生白毛,正类猫须,长数寸,风过冉冉而动,两日忽无有,余家收得几茎,历久不变,今尚存焉”。我们认识到某些白毛是可以长期保存的,而真菌是不可能长期保存的,所以植物根茎的说法也有其合理性。

  3、蛛网

  据《每日邮报》报道,2016年夏天,澳大利亚维州连降大雨,洪水将数百万的蜘蛛逼得织网逃生,在Gippsland的Yinnar的一处公园里,蜘蛛网铺天盖地。

  我们可以看到,这种现象无论是白毛的质地,出现的速度或者白毛的位置,都与记载非常相似,地震发生时昆虫大规模的迁徙和逃离,的确有可能是部分白毛的成因,另外蛛网也是一种蛋白质,点燃后的确会产生臭味,虽然昆虫的网往往倒伏交错,但在震后的静电作用下可能会竖起如毛。

  4、凝华

  根据北京大学闵阁同学的想法,地震时,低温升高,并常常伴有复杂成分的气体溢出,其中某些升华点低的单质和化合物,可能在低温的地表凝华,形成各种颜色的丝状晶体,被误认为是毛,部分白毛有可能是类似的成因,然而晶体恐怕很难形成长达数尺的丝状物。

咖啡因晶体丝

  地震科学之所以吸引四代地震工作者前赴后继地投入时间和智慧,正是因为它充满了奥秘,包含着许多未解之谜。单以地震监测科学而言,就分为测震、形变、地球物理场和流体四大学科,通过几十年的摸索,又总结出微震、强震、地磁、地电、地形变、地应力、地下水位和地下水化学八种手段,每时每刻,都有无数中国地震学者、工作人员和研究生于学科最前沿寻幽入微,钩深索隐。

  我们相信,经过地震工作者每一次及时细致的震后现场工作和研究,总有一天,我们将真正破解“地生白毛”之谜。

    (本期科普联动窗栏目推荐文章来源:地震三点通)

  小名片

  “地震三点通”是北京防震减灾宣教中心的官方微信号,致力于向大家普及防震减灾知识,传递科学信息和科学精神。

备案号: 粤ICP备16076431号-1

Copyright© 2010 ZiLian Forest Resort